文/蔡宏明


崔小萍,1922年生於山東濟南,曾以藝名艾納與井淼合組曄曄戲劇社演出《欽差大臣》等劇。中日戰爭時到重慶國立藝專就讀,畢業後到處演出舞台劇。1948年隨劉厚生的「上海觀眾演出公司」戲劇藝術團來台巡迴公演,大陸淪陷後獨自留在台灣,不久加入鐵路工會話劇隊為特約演員,又陸續參加一些電影演出。1959年《懸崖》獲亞洲影展最佳女配角獎銀鑼獎,1966年導演黑白片《窗外》,後加入中廣擔任廣播劇導演,並在政工幹校任教。1964年一架民航機在台中墜機,有人密報崔小萍在機上放置炸彈,1968年警總逮捕崔小萍,調查很久沒有證據,於是編造她曾在1947年與共產黨一起演戲,以「匪諜」的罪名判刑,一審判無期徒刑,二審判14年。崔小萍被關在仁教所,1975年獲減刑,1977年出獄。入獄前曾出版廣播劇集《芳華虛度》、《受難曲》、《第二夢》;1989年出版《崔小萍獄中記》,1994年出版《表演藝術與方法》,2000年獲廣播金鐘獎特別終生成就獎,冤屈終得洗刷,2007年出版《天鵝悲歌:資深廣播人崔小萍的天堂與煉獄》。


ieu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文/蔡宏明


張大邦,1928年生於台南市,國小讀台南師範附小,畢業後考取台南州立台南工業學校建築科,1945年8月畢業。戰後張大邦經父親朋友介紹,進入台南市政府建設局工作,負責學校、政府機關、公共工程,兩年後轉到民營營造廠,專標政府工程,再轉包給承包工頭召募工人施工。有一天,一個自稱是南工校友的年輕人來應徵工作,面談時聊到批評政府的話題,這人後來涉案供出此事,張大邦於1950年被捕,屈打成招,判刑10年,1960年出獄。出獄後,張大邦先在台糖新營副產加工廠做營繕課長,半年後安全室叫他離職。他寫信給經營大榮鐵工廠的難友李天生,從此在那裡工作長達25年,大榮相關企業的營繕幾乎都在他手中完成。1984年大榮宣告倒閉,張大邦也退休。牢獄受拷刑的經驗,為張大邦帶來終生的痛苦,他對妻兒隱匿自己的過去長達數十年,加上工作壓力、情治人員壓力,全都自已承受,經常半夜自睡夢中驚叫而醒。


ieu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文/蔡宏明


張金爵又名張彩霞,9123年生於彰化。4歲時被地主人家收養,養父張水柳富民族思想,與賴和等人往來,不學日語,私下在家教漢學。小學畢業後,養父不贊成張金爵讀彰化女中,要她在家學漢文。張金爵因幫親戚長輩買花,經常到楊逵、葉陶的首陽花園,聽大人談論時事,因而培養民主及社會主義思維,並參與演講活動。戰後,已考取護士執照的張金爵,經楊逵及廖瑞發之介紹,進入陸軍醫院服務,和地下黨接觸而加入組織。二二八期間,組織通知發動起義,張金爵參與策應,計畫不成,醫院懷疑而調查,遂離職。稍後在蔡孝乾計畫下,張金爵化名張彩霞,參與發展司機工會,除吸收成員,也舉辦戲劇活動、實際編印《光明報》、發動司機工會「怠工」以爭取勞工權益。1950年省工委會組織暴露,當時張金爵已逃回彰化家中躲藏將近一年,仍被出賣而在家中遭特務逮捕,9151年被判15年。被捕之前她的活動力強,認識很多重要幹部及黨員,國民黨沒判她死刑,希望從她那邊的線索抓更多「匪諜」。張金爵曾被關押綠島新生訓導處女生分隊、土城生教所,出獄後擔任特別護士。她說,她的黨籍屬於華東局,是台灣女性最早入黨者,黨齡很久,比江澤民還老。


ieu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文/蔡宏明


蘇東啟(1923-1992),1923/11/26生於雲林北港。日治時期留學日本,中央大學政治系畢業。大戰期間在日本的泰國大使館擔任翻譯,因反日潛往重慶欲為國民政府效力,卻被懷為日本間諜遭到監禁,幸由李萬居保釋,入長官公署任職。戰後蘇東啟目睹「二二八事件」國民黨殘酷鎮壓台灣人民,辭去公職。1952年當選雲林縣議員,一連四任,問政犀利,贏得「蘇大砲」美名。1960年蘇東啟競選雲林縣長,因國民黨作票而高票落選,引起全台各地討論,名震一時。當時他也積極參與雷震等人發起的「中國民主黨」籌組工作,受到當局的注意。1961年張茂鐘、詹益仁等人計劃奪取保警和空軍訓練中心,發動武裝革命 ,控制電台,推翻國民黨政權,實現台灣獨立,已將組織發展到軍隊,但需要有社會名望者來領導,便利用助選的機會接近蘇東啟,獲得蘇東啟的支持。後來因事跡敗露,1961年9月19日蘇東啟、張茂鐘等被捕,接著共逮捕牽連者三百餘人。1962年蘇東啟被判死刑,後因海內外爭議於1963年改判無期徒刑。蘇東啟於1967年9月18日假釋出獄,1992年病逝於北港自宅。




ieu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文/蔡宏明


張茂鐘,1926/9/21生,嘉義人。日治時期台南商業學校畢業,幹部訓練班結業後於民雄鄉公所任職。戰後因看不慣國民黨執政作風,辭去公職。1960年受雷震《自由中國》的影響,見非洲及東南亞許多戰前的殖民地獨立,連同屬日本殖民地的韓國也獨立,萌生台灣也應該要獨立的思想。當時張茂鐘在虎尾黃金戲院擔任經理,他結識虎尾國際照相館的老闆詹益仁,並力邀具台獨思想的林東鏗加入,以照相館為聯絡中心,透過戲院的工作,拉攏駐紮於附近的部隊台籍充員兵陳庚辛,進而吸鄭正成、鄭清田、陳良、鄭金河等人加入。他們在1961年1月開會決定搶奪空軍新兵訓練中心及虎尾糖廠駐廠保警的武器,但需要有具社會名望的人來領導以擴大後續影響,遂邀請時任雲林縣議員的蘇東啟擔當。當年3月9日晚上他們在未獲得蘇的認同下,即相約前往樹仔腳部隊營區,準備搶奪武器,因條件不足而臨時撤退。事後,蘇東啟不表認同,認為要以吸收同志為重。當年9月19日張茂雄被捕,牽連被捕人數多達三百餘人,1963年被判無期,1976年出獄。


ieu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文/蔡宏明


許昭榮(1928-2008)屏東人。許昭榮15歲正值大戰期間,參加日本海軍特別自願役,成為台籍日本兵;戰後因為具海軍術科專長,被國民政府強行徵召投入海軍,到上海、青島等地,修復國民政府接收自日本的賠償軍艦。1955年許昭榮被派赴美接收「咸陽號」驅逐艦,由《紐約時報》讀到廖文毅在東京成立台灣共和國臨時議會的報導,回想二二八台灣人的悲慘遭遇及政府的腐敗,遂萌生台獨意識。許昭榮請在東京開餐廳的叔叔,寄《台灣獨立運動第十年》到夏威夷美國友人處,於隨艦返台靠泊時帶回台灣,給當時的民主人士及軍中同袍傳閱。1958年許昭榮因此遭當局逮捕,在海軍招待所關了一年,1959年被以「破壞國體,竊據國土」判刑10年,關過新店軍人監獄、綠島新生訓導處、泰源感訓監獄。1968年出獄後,從事貿易業務,1970年在產品印上「Made In Republic of Taiwan」(台灣共和國製造)遭密告涉嫌叛亂,被警總逮捕,後來雖被釋放,從此不准出國。1981年許昭榮經多次申請,獲准到美國推廣台灣草蝦外銷,因參加海外台獨活動,被列入黑名單,淪為海外政治難民。解嚴後許昭榮返台,籌組「全國原國軍台籍老兵暨遺族協會」,為埋沒在歷史洪流中的台籍老兵討回公道,經長期奔走,終於在旗津設立「台灣無名戰士紀念碑」,落成時卻遭致當權者的漠視與冷落,甚至計畫將之遷走。2008年5月20日許昭榮在紀念碑前自焚抗議,以激烈的方式結束其剛直多難的一生。


ieu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文/蔡宏明


許席圖,1940年生,雲林人,自幼父母雙亡,與唯一的姊姊相依為命。許席圖原就讀政治大學企管系,後轉法律系,擔任過該校代聯會總幹事。1968年台灣大學學生發起自覺運動以強化國民公德心,得到各校學生響應,而設立泛校際的「中國青年自覺運動推行會」,許席圖擔任秘書長。一年中,這個跨校際組織發展出一萬多學生會員,分工得體,井然有序。但救國團的「觀察員」認為這群年輕人在利用「男女關係」搞組織。1969年2月,許席圖組織「統一事業基金會」,為了聲援一名遭國民黨遣回澳門的青年,打算發起示威遊行,被警備總部以「意圖顛覆政府」的罪名逮捕,關押於景美看守所。許席圖在偵訊期間受到刑求而導致精神分裂,被安置在獨居房,白天裡語無倫次,夜間則經常發出「我要出去!」的淒厲叫聲。該案因此停止審判。許席圖1973年被送入台北市立療養院,1977年送往省立玉里養護所,直到1990年才被過去的難友發現,2003年領取到戒嚴時期不當審判補償金,2004年領得回復名譽證書。


ieu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文/蔡宏明


張常美,1931年生於台中草屯。她在讀台中商業職業學校一年級時,有一天特務到學校,莫名其妙把她抓走。偵訊的時候,特務問她認不認識學生自治會的會長,她說認識,因為每班都要參加自治會,她是班長所以參加,而且她從初中一年級就當班長,那時就參加自治會了。特務告訴她,那個自治會會長是「共匪」。就這樣,年幼單純的張常美就被以「參加叛亂組織」判刑12年。張常美判決後,被抓的政治犯太多,監獄人滿為患,不斷換監「借住」,她關過:軍法處、台北監獄、台南監獄、職訓總隊,再調回台北監獄,然後1953年送綠島,半年後又調回情報處,再調軍法處,最後到生教所直到釋放。張常美在生教所認識了多才多藝的難友歐陽劍華。歐陽劍華感訓期滿,因隻身在台,找不到人作保,一直無法出獄。張常美請弟弟協助,歐陽才順利開釋。張常美出獄後,歐陽劍華央人提親,以誠懇感動張家父母,有情人終成眷屬。兩人結婚後,歐陽劍華靠寫字畫、製作廣告招牌、代書業務謀生,度過一段艱苦的生活,後來歐陽劍華的作品外銷日本,聲名大噪,生活變得富足而幸福。


ieu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文/蔡宏明


歐陽劍華,1927年生於福建福州,1952年於金門擔任小學校長期間,阻止校內政治宣傳,被判感訓3年,後又延訓7年,直到1961年才釋放。



歐陽劍華出生九個月,父親就被土匪殺害,母親離家,由叔父撫養,九歲時叔父病死,十三歲祖母又死,學業中輟,只能不斷投靠親友,打工度日,十五歲被一名富有的寡婦收養(預備將來招贅為婿),才得以繼續求學。歐陽劍華讀中學時就寫小說、新詩、雜文、隨筆在報紙副刊發表,賺取稿費。為了公費求學,十八歲時考取福建省立師範專科學校,因病未入學,後該校改制為師範學院,歐陽以同等學歷考上文史系。1949年隨青年軍來台,後投考金門防衛司令部政工隊,以少尉任職,被指派擔任金門縣陽宅村擔任國民小學校長,因反對在校內政治宣傳,得罪特務,而被誣陷,1952年被關押於保安處看守所,被判感訓三年。1953年4月送綠島,1954年3月移往土城生教所,感訓期滿又延訓7年,加上無人作保,直到1961年才出獄。歐陽劍華出獄後謀職不易,幹過廣告社畫工、康樂隊琴師、禮品工廠畫工。後來與同是政治受難者的張常美結婚,遷居三重,一面幫禮品店寫字,另在家從事代書業務,又開廣告社,做招牌、畫廣告畫、布景、神像、寫春聯等,歐陽劍華富有文才,字畫融入:詩、文、書、畫、聯、史、樂七種藝術,風格獨具,曾多次榮獲日本書藝院「書道獎」。1970年代台北市書畫商開始將其書法作品外銷日本,其中以「冠頭人名詩」書法最具特色,廣受日本各界歡迎,共賣出萬餘首,生活終獲改善。歐陽劍華與張常美育有一女一男,女兒歐陽慧珍為知名舞蹈家,兒子歐陽慧剛為名小提琴家。


ieu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文/蔡宏明

1981年二十四歲的李明則以〈中國風〉獲得《雄獅美術》第六屆「雄獅美術新人獎」,2009年五十二歲的李明則以〈我愛台灣,更愛南台灣〉為題在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辦大型個展。藝術創作的標籤,從「中國」到「台灣」,十分耐人尋味。


〈中國風〉是李明則的成名作,用壓克力顏料畫在粗糙的合板上,圖案化元素的構成、簡單的單色平塗填色技巧,呈現文學性的插畫風格。四幅連作的〈中國風〉迥異於當時美術界的審美風尚,卻贏得評審的青睞,得到最高榮譽。

「新人獎」的殊榮,讓李明則踏上漫長的藝術創作之路,至今已經二十八年。現在,李明則把藝術歷程各階段的代表作,從各處美術館、畫廊、收藏家那邊借回來,與近作同時展出,頗有「回顧」的意味。策展者以作品風格、主題歸類,分別取名:(一)沈潛無聲:從西方藝術巨匠吸取─至中國風的插畫線條;(二)心遊神馳:從武俠世界的發想─至勾勒流暢的肢體美學;(三)混雜古今:從李公子的樣貌─至起心動念的觀想世界;(四)細微大千:從常民生活的衍化─至鋪天蓋地的大觀園;(五)融合轉換:從尪仔仙的臆想─至天馬行空的野台裝置。 這次展覽較完整呈現李明則各時期的藝術風貌,讓觀眾看到演變的脈絡。另一方面,李明則的藝術歷程,跨越了台灣政治、經濟、社會、文化急遽變動的年代,這些得到評論家肯定、廣受美術館及藏家珍愛的作品,也相當程度映照出美術界某類審美品味,以及時代遷變的痕跡。

台灣已經進入科技發達的資訊時代,生活中充斥大量視覺圖像,不管報紙、雜誌、平面廣告印刷物、電視、電影,常民已經習慣透過單一鏡頭的視角,去看世界,看所有的事物,就連對事件的感知、描述、思維,也被僵化成一定的邏輯模式。媒體對李明則的報導,大多著重在:非學院科班出身、自學者、塗鴉、武俠漫畫樣式、古裝人物、天真、童趣、變形扭曲的風景、不明所以的空間與人物、怪誕的白日夢等等。

李明則並非所謂的「素人」,雖然他不是大學美術系畢業,沒接受過有系統的藝術理論訓練,但至少讀過專科學校的美工科。美工科的課堂中,一定會把石膏像素描、水彩、基本造型設計及色彩訓練等列入課程。「非學院科班出身」以及「自學者」,實在不宜用來作為貼附在李明則身上的標籤,也不該用來作為他成就其獨特藝術的原因。傑出的藝術家,必須通過「藝術傳統」與「同儕競技」的嚴苛挑戰。在藝術的世界中,要「攻破」堆壘在他面前的前人的藝術形式與審美品味,獨樹一格;在現實的世界裡,要從審美主流中「突圍」,在藝術競賽中出頭,讓美術館策展人見獵心喜,納為論述的題材,讓美術館願意批准有限的展覽空間,至於在商業畫廊的藝術行銷中,則變成藏家珍愛、看好的具增值潛力的藏品。藝術和社會的因素,讓藝術家的轉變成為必然。藝術家是一個主體,處在現實世界中,會建立起在自己與外界聯繫的意義系統,當他接收到現實世界中的各種刺激,會透過這個意義系統來進行動態性的回應(或反射、或排斥、或吸納),然後經過時間的沈澱,變成記憶,進而修正或更新其意義系統,以適應新的變動中的現實世界。這就是藝術家的主體性。

「武俠漫畫樣式、古裝人物、變形扭曲的風景、不明所以的空間與人物」只能作為觀眾對李明則作品的表象描述。作為一個藝術家,李明則畫中的視覺元素,怎會是信手塗鴉,或者是怪誕的白日夢這麼簡單?藝術家的視覺語彙,通常經過長期的琢磨,最後內化成完整的視覺系統,再透過媒材完成。技術是觀念的延伸,形式是理念的實踐,都是藝術家與世界對話、溝通的起點。

像大多數的藝術家一樣,李明則各類風格及題材,並沒有截然分明的劃分期,在一個階段結束之前,會慢慢發展出另一個新的題材和表現手法,而呈現了交疊期。例如:「中國風」系列的畫中人物,多半是側臉的女人,帶著鄉土意象的象徵寫實;同一時期交疊了「武俠世界」的〈黑馬與白馬〉(1983)那種大色塊交疊的人形肢體、〈畢卡索〉(1983)以色塊組構可以產生錯覺的的幻視空間等作品;而創作「李公子」的〈香蕉花〉(1993)這類在鼻梁「做文章」的人像及佛頭造像的同一階段,也有結構繁複、色彩鮮豔的〈車諾堡〉(1992)。

ieu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